>新聞中心>媒體報道

媒體報道MEDIA REPORTS

貧富不改抱負 助人始終如一——記廣西小龍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小龍

返回 發(fā)布時間: 2008/5/28 11:24:14 | 來源: 南國早報

  編者按:

  在我們身邊,有不少人,有一副熱心腸,愛家、愛崗、愛社區(qū)、愛社會……他們身上不一定有奪目的光彩,貌似平凡,卻用點點滴滴的奉獻,使社會更加和諧。他們是好人,他們就生活在我們身邊!為配合中央文明辦和自治區(qū)文明委開展的“我推薦、我評議身邊好人”活動,本報今日起開辟《身邊好人》專欄,敬請讀者垂注。

  在貴港的各種公益活動中,總能看到廣西小龍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小龍的身影,多年來他一直熱心于公益事業(yè)。但是,很少有人知道吳小龍艱辛的童年,更少人知道即使在那苦難的歲月里,他也不忘竭盡所能幫助他人。這種扶危濟難的品質,跟隨著他走過了半個世紀。

  “也許我的性格就是這種人吧。”吳小龍爽朗地說。

  苦難少年 不忘助人

  1954年出生的吳小龍,經歷過一段苦難的人生。由于做教師的父親被打成“右派”,他也就成了“黑五類”分子的后代,升學無望。

  在村里,他做的是最臟最累的活,穿的是補丁摞補丁的衣服,還要忍受別人的白眼和欺凌。少年時的吳小龍,也曾悲憤不平,但他并沒有心懷怨恨。

  “我要讓大家知道我的人品是好的,我要讓大家認同我。”吳小龍現(xiàn)在回憶起當年這個決定,依然十分激動。他說:“我那時看到什么技術都去學,而且年輕有力氣,什么活都搶著做。”

  走在路上,看到有人挑著沉重的擔子,不管認識不認識,吳小龍都會跑上前去幫挑一段路;死者入棺,一般人不愿干的活,吳小龍也愿意去,先后為30多名死者入殮;在生產隊干活,他最積極,白天干農活,晚上當漁夫,閑時還去打柴。

  吳小龍17歲時,村里一個10歲孩子落水,由于水流很急,岸上圍觀者100多人,卻無人敢下水相救。吳小龍撥開眾人,脫掉衣服,縱身跳入急流,把孩子救上岸來,然后他又拼盡最后一點力氣,抱起孩子就往幾里外的醫(yī)院沖去……第二天,孩子的父母給吳小龍送來一個謝恩的紅包,雖然只有2角錢,但他堅決推辭:“不要,不要。”

  吳小龍說,他那時就明白“施恩不圖報,圖報不施恩”的道理。如果說他做好事有什么個人目的,那就是向大家證明他的為人,渴望人們不要把他排斥在群體之外。

  為了這個單純的愿望,青少年時的吳小龍當“雷鋒”的次數(shù),連他自己也記不清。他曾是數(shù)名落水兒童的救命恩人,自己在救人的同時也差點丟掉性命。

  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 誠信做人

  1978年,吳小龍到玉林做建筑工,拿的是每天1.8元的工錢。許多人嫌錢少不愿干,但吳小龍卻很珍惜這份工作,因為在工地上,他感受到了友愛與尊重。

  由于勤懇好學,吳小龍很快成了一名工程經理,開始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。

  1984年,吳小龍開始擔任貴港教育建筑工程公司經理,負責當時鄉(xiāng)鎮(zhèn)學校的危房改造。這是很多工程隊都不愿意承包的工程,一是要先行墊資,二是利潤微薄。吳小龍也清楚承包這些教育工程的風險和困難,但是,當這些學校的校長找到他時,他還是全部承包了下來。

  到鄉(xiāng)下看過學校之后,吳小龍說:“學校太窮了,老師太苦了,學生太難了。在這破破爛爛的瓦房里怎么能上課學習?我就是賠錢也要建好這些學校。”就這樣,從1984年到1992年間,他按時按質完成了全部承建的學校校舍工程,還先后給貴城四中、三里二中、西江小學、中里高中等學校捐資45萬元。

  1993年,吳小龍成立私營建筑公司——廣西貴港市小龍建設工程有限公司。他堅持自己的一套質量方針,如綁扎鋼筋前必須要彈出墨線,再按著墨線綁,該放鋼筋的地方一根都不能少等等。這些措施保證了建筑質量,但也意味著成本的增加。

  “少賺一點,多做一點,就當是薄利多銷。”吳小龍?zhí)孤实卣f,他的建筑企業(yè)是私企,要與大型國企爭市場,沒有別的路子,只有靠質量。

  熱心公益 慷慨行善

  在自己的建筑公司成立之初,吳小龍雖然資金緊張,但還是拿出了100萬元,建立“貴港市吳小龍教育基金”,每年獎勵600多名品學兼優(yōu)的中學生和優(yōu)秀教學工作者,激勵他們勤奮學習、努力工作。

  設立這筆基金,不僅是吳小龍對自己過去從事的教育建筑工程的紀念,這其中也有他的教育情結。他說:“100萬元也是杯水車薪,我只是想拋磚引玉,帶動一下,讓全社會都來關心教育。”從1994年至2007年,他資助教育事業(yè)的捐款達550多萬元。

  吳小龍熱心公益事業(yè),不僅僅在教育方面。2000年,貴港覃塘區(qū)古樟鄉(xiāng)的飲水工程到了關鍵時刻卻資金不足,他馬上捐資2.3萬元幫助他們順利完工;2005年,貴港市消防支隊搬遷到新營區(qū),部隊缺乏營區(qū)建設經費,他得知后馬上捐款3萬元;2007年,他捐資2萬元修建羅爾綱紀念館……這些公益資助,達到200多萬元。在“5·12”汶川地震發(fā)生后,吳小龍立即向災區(qū)捐款110多萬元。

  “我是吃過苦的,對錢看得很淡。”吳小龍說,他經歷了人生和事業(yè)的起起伏伏,深刻地感受到成功的背后,靠的是社會和大眾的支持。“個人花費,用不了多少錢。大部分的收益,應該是用來回報社會的。”